9月21日,深圳阵雨频密,前海中信银行私行分中心却暖意融融。近十位专家学者以及“依丽一家亲”30余位家人代表齐聚一堂,举行“依丽一家亲”十年价值文化沙龙,共同回顾这一独特社群十年来的发展历程,深入探讨了其文化内涵、社会价值与未来方向。
研讨会部分现场照片
十年历程:从公益出发,构建情感共同体
“依丽一家亲”起源于2016年,由前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——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主任史依丽发起。她以志愿者为基础,组建了全国首个以公益人为核心、群成员以中华传统家族辈分相称的微信社群。社群成员素质较高,不乏各自领域的精英翘楚,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96%,海归比例达22.2%。
十年来,社群立家谱、依家规、守家风,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。在互助中凝聚力量,在陪伴中深化亲情。这个社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核,以“亲情”与“仁义礼智信”为伦理内涵,更以“爱与公益”为紧密纽带,不断巩固壮大;肇始于深圳的“依丽一家亲”,从最初的公益同行者,凝聚成如今四代同堂、跨越30后至00后八个代际、190位亲人的温暖集体。这个“大宅门”成员散布于各行各业,涵盖异地亲、海外亲。现场家人们聚首时的熟稔与热络,一迭声大伯大姑六舅三表叔二表哥的招呼,“后天亲人”的身份认同根植于心。十年相亲相爱,家人们始终严格恪守中华传统美德,家门长幼有序,家人彼此关爱;在深圳这座移民城市,打破地域与身份的隔阂,用社群连接异地和海外的家人,共同构筑起一个充满归属感的精神家园,也为占比达46.51%的80、90和00后的独生子女,组建了一个有着伯舅姑姨、表亲堂亲、甥侄兄妹齐全的大家族。
回望这十年,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,始终支撑着“依丽一家亲”稳步前行?它诞生于深圳这座移民城市,这份“地域基因”又赋予了社群怎样独特的成长底色?在公益生态不断发展、社会联结方式持续变化的当下,“依丽一家亲”的模式还能创造哪些更深远的社会价值,专家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研讨。
专家观点: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社群创新
文化沙龙上,史依丽、刘志辉、高颖等社群成员介绍了“依丽一家亲”的情况,讲述了一家亲的亲缘纪事和公益轨迹。“家门有喜”环节气氛火爆,大字辈代表为00后的新婚小字辈送上家门特色“七件宝——柴米油盐酱醋茶”,为新进家门的家人颁发了家谱。
在场的专家学者从社会学、文化学、公益与社会治理等角度,解析和肯定了“依丽一家亲”的探索价值。
于长江(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)对此进行了概括和提炼:1.依丽一家亲是超越血缘的现代“家”文化实践,源自“关爱老兵”行动,具有忠、孝、仁、义的传统底蕴。2.将公益理念+家文化+现代社媒做了最佳结合。3.把移民社会的最大难点转化为独特优势。4.新时代注重家风家教的创新实践。5.破解现代都市化生活与传统亲情乡情如何兼容的难题。6.探索出一条IT和AI时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。
王绍培(文化学者、后院读书会创始人)强调,史依丽女士做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造性的发明,她把一群没有亲缘血缘关系的人,建构成了一个家庭,以一种模拟实践的方式建造了一个家族,让我们能够重新体会过去那种家族带给我们的某些感觉,而非局限于某一社会角色,是“现代人对抗虚无感的有益尝试”。王会长说:“我刚刚去了潮汕,参观了那里的家族,到了那样的地方你就知道一个人活在家族里面是很幸福的,他有祖宗,有许多亲戚,得活得光宗耀祖,他很有方向和动力,努力地成就自己。”
房涛(深圳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常务副会长)认为,一是社群体现了深圳移民城市对家族情感的深层渴望,并因其自省和边界感,使得平等、尊重、谦逊成为可能。在现象之下是信念和能量,在行为之上是能力和价值观,它在深圳构筑的泛家庭生态予“原子人”以归属感。二是它如此有凝聚力,体现了深圳移民之城对家族亲情繁衍传承的渴望,或许正是因了没有复杂家庭关系的牵绊,人们借由它自觉优化进化出了传统大家庭氛围。
郑建平(中国旅游设计院院长、中国文旅IP设计第一人)提出,社群的重要价值在于“在近处释放人性关怀”,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结。郑院长带着诧异开始了他的观察:“在深圳能有这样一个群体,而且还有这样强的凝聚力,可见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,依丽一家亲’通过家庭成员温馨的称谓,营造出一种仿佛亲人般的感受和交流。这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疗愈。当下在很大程度上,我们更需面对一个‘伪浓度’很重的社会现象,而这样的实践重拾了我们内心深处关于亲情的耀动。”
张卓华(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院副理事长、市政协委员)谈到:“我是一名一线社会工作者,也是律师。从我的专业角度来说,我们中国人的传统里,除了小家,还有一个家族的部分很重要,在法律关系中更是至关重要。这个世界也是基于血亲去做所有的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的界定,也可能通过婚姻或者说是过去这种理智的血亲关系来建立,把家族范围稳定下来。而“依丽一家亲”在一个移民城市的陌生人社会里,能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,形成了充满人间烟火味的传统大家族,我觉得特别好,真的是独一份。我长期事从社会组织,但你们做出来的关爱行动、公益活动,都是家人们的自发参与,一点不比我们差。”
吴滨(百胜网络智库研究院执行院长、深圳市政协委员)则从社会治理角度肯定了“依丽一家亲”社群“自然促进了社会和谐与个体心灵归属”,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优秀范例。
周明(《人民日报》民生周刊融媒体客户端)在现场感触很深,体会到这一大家人散发出的亲情、关爱、友情、善良、平等,感染力非常大。
李亚威(深圳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、著名纪录片导演)作为拍摄了纪录片《依丽一家亲》,并获得全国纪录片大奖的导演,录制了视频发言。她说:“通过拍摄《依丽一家亲》,我更了解它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。看似一个大家庭,但它改变了我们深圳甚至社会中冷漠的现实;这个温暖的一大家子给我们社会肌理很深刻的解剖。它的核心就是爱,爱彼此,关照理解彼此,又进一步创造友爱互助的社会美好,为社会文明进步增添光彩,‘依丽一家亲’是深圳一个最和谐、纯洁美好的所在。”
梅春雷(深圳市海格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、后院读书会哲学分会会长)从哲学高度总结发言,他指出,依丽一家亲不仅仅是一个社群,更是一场社会实验、一种创新实践。它不同于一般社会组织的地方在于,它把“人”当作完整的个体看待——无论工作、家庭、健康还是兴趣,只要是家人的事,就是“我”的事。这个共同体不仅是认识论上的共识构建,更是责任、义务与情感的深度交织。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任务,是重建人与人的关系,让我们重新变得有生命力。
他的发言也引发了全场共鸣,为这场堪称研讨会级别的文化沙龙画下深刻而充满意义感的句号。
未来展望:持续探索社群价值新路径
研讨会一致认为,“依丽一家亲”不仅是一个成功的社群模型,更是一种具有广泛启示性的社会创新,也具有社群成员姜峰定义的属性——中国泛家族生态社群的样本。它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、公益精神与家庭伦理,为当代人提供了情感归属与精神支持的有效路径。
从创立社群者史依丽社会实验的初心,到“依丽一家亲”的十年实践,他们完成了一个人和一群集体创作和探索,为数字化时代“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”提供了宝贵范本。它超越了功利性的“工具性连接”,构建了基于情感与价值认同的“情感共同体”,其核心在于用科技赋能人文,以家庭伦理重塑成员责任与归属,将线上互动转化为线下的生命关怀和实质性互助。这一探索证明了技术在加深而非削弱人际羁绊上的力量,为如何在AI时代守护人的完整性与蓬勃生命力提供了范本。
未来,“依丽一家亲”将继续完善互帮互助机制,深化家风传承,探索在AI与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,如何更好地弘扬人性关怀与文化认同,为社会治理与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更多温暖而坚实的支持。
如房涛会长所言:关于未来走向的主动思考——是趋向主流成为社会治理的新生代,还是趋向国际化和AI未来新物种——体现了“人和组织皆环境的产物”。“依丽一家亲”让我们感受到社群共创的力量源远流长,社群生发的智趣繁花似锦。(伊丽)
郑重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深圳之窗无关。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深圳之窗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,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!扫面下方二维码,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“ 摇号 ”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;回复“ 电费 ”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!
分享到
